近年来,人们对居家服饰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单纯的功能性穿着逐渐演变为融合舒适、时尚、健康、心理需求和生活方式表达的综合性需求。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功能性”到“舒适性与体验感”的升级:
- 过去: 家居服/睡衣主要强调基本功能:保暖、宽松便于活动、吸汗。材质以纯棉、法兰绒为主,款式相对单一(如传统宽松睡衣、秋衣秋裤式家居服)。
- 现在: 舒适性成为核心诉求,且要求更高。 人们追求更细腻、更亲肤、更“无感”的穿着体验。材质上,除了优质纯棉,莫代尔、天丝、真丝、竹纤维、德绒(抓绒升级版)等更柔软、透气、有垂坠感或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面料大受欢迎。剪裁也更注重合身度(非紧身,而是恰到好处的宽松),减少束缚感。
场景细分与功能多元化:
- 过去: 区分相对简单,睡衣就是睡觉穿,家居服可能更厚实一点在家活动穿。
- 现在: 居家场景被高度细分,催生了对应的服饰需求:
- 居家办公/学习: 需要得体、舒适、便于视频会议(上半身可能更讲究)。针织开衫、卫衣套装、有设计感的纯色T恤+舒适裤装成为热门选择。
- 居家休闲/会客: 即使在家,也可能有朋友或快递员短暂到访,或需要下楼取物。服饰需要兼顾舒适性和一定的“可外穿性”或得体度。设计感更强的套装、慵懒风针织裙、休闲裤装等更受欢迎。
- 居家运动/瑜伽: 与运动休闲风的结合,需要一定的弹性和支撑力。运动背心、瑜伽裤、卫裤等也常被纳入广义家居服范畴。
- 睡眠专用: 对睡眠环境要求更高,更注重透气、无束缚、助眠(如真丝材质被认为有助睡眠)。
- 亲子/情侣装: 追求家庭氛围感,带动了配套设计的家居服需求。
时尚与设计感的重要性提升:
- 过去: 家居服/睡衣设计感较弱,颜色图案相对保守(格纹、条纹、卡通为主),不太考虑时尚度。
- 现在: “家居服也要好看”成为重要诉求。 设计越来越时尚化、精致化:
- 流行元素融入: 法式慵懒风、简约北欧风、日系森女风、美式休闲风等流行风格被广泛应用到家居服设计中。
- 色彩与图案: 色彩选择更丰富,从经典中性色到柔和马卡龙色、大胆亮色都有。图案设计也更注重艺术感和独特性。
- 剪裁与细节: 注重版型设计,如收腰、V领、系带、荷叶边、蕾丝点缀等细节提升精致感。套装设计也更讲究搭配的整体性。
- “居家时尚”概念兴起: 社交媒体(如小红书、Instagram)推动了“居家OOTD”(每日居家穿搭)的风潮,人们乐于分享精心搭配的居家造型,家居服成为展示个人品味和生活态度的一部分。
健康与科技属性的关注度增加:
- 材质健康: 对环保、有机棉、无荧光剂、无甲醛等安全健康材质的需求增加。
- 功能性面料: 抗菌、抑菌、抗静电、温控(如吸湿发热、凉感)等功能性面料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舒适度与心理健康: 认识到柔软舒适的衣物能带来愉悦感和放松感,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居家幸福感。真丝、高品质棉等材质因其带来的愉悦触感而受到青睐。
“内外兼修”与自我表达:
- 过去: 家居服是“私密”的,主要为自己或家人而穿。
- 现在: 家居服成为自我关爱和表达个性的重要载体。穿着舒适、好看的家居服,是对自己生活品质的重视,是“悦己”消费的体现。人们愿意为能提升居家幸福感、符合自己审美的家居服买单。它不再仅仅是功能性衣物,更是个人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延伸。
品类界限的模糊化:
- 家居服与外出服的融合: 运动休闲风的流行,使得卫衣、卫裤、针织衫、T恤等单品既可以作为舒适的家居服,也具备一定的外穿属性,界限变得模糊。
- 睡衣与家居服的融合: 很多设计既适合居家休闲活动,也适合睡眠,满足“从早到晚”的舒适需求。
总结来说,这些年人们对居家服饰需求的变化核心是:
- 从“将就”到“讲究”:不再满足于基本功能,追求更高层次的舒适体验、时尚表达和健康属性。
- 从“单一”到“多元”:根据不同的居家场景,选择不同功能、风格的家居服。
- 从“私密”到“表达”:家居服成为展示个人品味、追求生活品质和自我关爱的重要方式,承载了更多的情感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居家时间增多、对生活品质要求提高)、消费观念的升级(悦己消费、为体验和情感价值买单)以及时尚潮流的渗透(休闲风、舒适风成为主流)。未来,家居服市场预计将继续朝着更细分、更科技、更时尚、更注重情感连接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