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我们通常说的“茼蒿”其实包含了两个主要类型,它们在植物学上就存在差异,加上地域气候和饮食习惯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北方茼蒿(大叶茼蒿)
- 植物学名: 通常指 Glebionis coronaria, 中文名茼蒿或蒿子秆。
- 外形特征:
- 叶片: 叶片大而肥厚,呈羽状深裂或不规则的锯齿状,颜色深绿,质地较软。
- 茎秆: 粗壮、直挺、多汁,颜色通常为浅绿色或淡白绿色。
- 整体: 植株相对高大粗壮。
- 口感:
- 质地: 口感脆嫩多汁,纤维感很弱,咀嚼起来爽滑。
- 风味: 蒿子香气相对温和、清淡,带有一丝清甜。生吃或简单烹饪后,蒿味并不特别突出。
- 主要食用场景:
- 火锅/涮锅: 这是北方茼蒿最经典的吃法!粗壮的茎秆和肥厚的叶片耐煮,在汤锅里稍微烫一下就能保持脆嫩口感,吸收汤汁后非常鲜美,是北方火锅(尤其是老北京涮羊肉)的必备蔬菜。
- 凉拌: 焯水后凉拌,口感爽脆清新。
- 清炒/蒜蓉炒: 快速翻炒,保持其脆嫩口感。
- 做馅: 有时也用于制作饺子、包子馅料,但不如南方茼蒿常用。
- 地域分布: 主要在中国北方地区广泛种植和食用。
南方茼蒿(小叶茼蒿/花叶茼蒿)
- 植物学名: 通常指 Chrysanthemum segetum, 中文名南茼蒿、蓬蒿菜、春菊(日本称呼)。
- 外形特征:
- 叶片: 叶片小而薄,形状更细碎,常呈羽毛状或菊叶状深裂,颜色翠绿,质地相对硬挺一些。
- 茎秆: 细长、柔韧,颜色常带紫红色或深绿色。
- 整体: 植株相对矮小纤细。
- 口感:
- 质地: 口感相对有嚼劲,纤维感比北茼蒿明显,茎部尤其需要稍长的烹饪时间才能变软。
- 风味: 蒿子香气非常浓郁、独特,带有明显的菊科植物的清苦药香。这种特殊香气是其标志性特点。
- 主要食用场景:
- 清炒/蒜蓉炒: 南方最常见的做法。大火快炒,利用高温激发其浓郁香气。常搭配蒜末、豆豉等提味。
- 上汤浸煮: 用高汤(如皮蛋、咸蛋、瘦肉熬的汤)煮软,使其吸收汤汁的鲜美,同时软化纤维。
- 蒸食: 如蒸茼蒿饭(菜饭)、粉蒸茼蒿等,利用蒸汽使其软化并散发香气。
- 做汤: 放入汤中增加风味。
- 做馅: 常被切碎用于制作青团、馄饨、饺子馅料,其独特香气是馅料风味的灵魂。
- 火锅: 南方火锅(如打边炉)也会用,但通常需要煮久一点使其变软,且其浓郁香气可能不是所有汤底都适合。
- 地域分布: 主要在中国南方(江浙沪、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和日本、韩国等地广泛种植和食用。在日本被称为“春菊”,是关东煮、火锅、天妇罗的常见食材。
总结对比表:
特征
北方茼蒿 (大叶茼蒿/蒿子秆)
南方茼蒿 (小叶茼蒿/蓬蒿菜/春菊)
主要学名
Glebionis coronaria
Chrysanthemum segetum
外形
高大粗壮;叶
大、肥厚、深绿;茎
粗壮、浅绿/淡白
矮小纤细;叶
小、薄、细碎、翠绿;茎
细长、常带紫红/深绿
口感
脆嫩多汁;纤维
极弱;口感
爽滑
有嚼劲;纤维
相对明显;茎部需煮软
风味
蒿香
温和清淡,带一丝
清甜
蒿香
浓郁独特,有
明显菊科清苦药香
核心烹饪方式
火锅/涮锅 (最经典)、凉拌、清炒
清炒/蒜蓉炒 (最经典)、上汤浸煮、蒸食、做馅、做汤
地域偏好
中国北方
中国南方、日本、韩国
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植物种源不同: 如前所述,它们在植物学分类上就属于不同的种,基因决定了基本形态和风味物质(如挥发性萜烯类化合物)的差异。
气候适应性: 北方气候较冷凉干燥,适合生长高大、含水量高、叶片肥厚的品种。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更适合生长快速、风味物质积累更丰富的细叶品种。
饮食习惯塑造:- 北方火锅文化盛行,需要耐煮、口感爽脆的蔬菜,大叶茼蒿完美契合。
- 南方追求食材本味和精细烹饪,小叶茼蒿浓郁的香气成为其特色,通过炒、蒸、入馅等方式充分展现。南方人也更习惯和欣赏这种略带清苦的菊科风味。
购买和烹饪小贴士:
- 认清特征: 在菜市场,根据叶子大小、茎的粗细颜色基本就能区分。
- 按需选择:
- 想吃火锅、凉拌、追求爽脆口感 → 选北方大叶茼蒿。
- 想清炒、蒸菜、做馅、追求浓郁独特香气 → 选南方小叶茼蒿。
- 烹饪注意:
- 南方小叶茼蒿茎部较韧,炒或煮时可以把茎部先下锅,或者切短一些。
- 南方茼蒿香气易挥发,适合大火快炒或短时间烹饪。
了解这两种茼蒿的差异,就能在烹饪时“对症下药”,选择最合适的品种,做出最地道的风味。下次在菜市场看到它们,不妨仔细观察一下,感受地域赋予食材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