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得对,但只说对了一半!“基围虾”这个名字的起源确实和“基围”这种养殖方式密切相关,但如今它的含义已经变得复杂,甚至有些名不副实了。
让我们来揭秘一下“基围虾”的秘密:
“基围”是什么?
- “基围”指的是中国南方(尤其是广东、香港、澳门等珠江三角洲地区)一种传统的、半野生的海虾养殖方式。
- 具体做法是在沿海的滩涂或浅海区域,用石头、泥土或水泥等材料筑起低矮的堤坝(基),围成一个养殖区域(围)。这个堤坝的高度经过精心设计,涨潮时海水能漫过堤坝进入围内,退潮时大部分海水流出,但虾会被留在围内。
- 这种养殖方式主要依靠自然的潮汐作用带来虾苗(天然苗)和饵料(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人工干预较少,成本较低,但产量也相对不高。养殖出的虾带有一定的“野性”风味。
最初的“基围虾”是谁?
- 在这种传统的“基围”养殖方式中,养殖的主要对象是刀额新对虾和近缘新对虾等品种。这些虾本身适应这种半咸水、半野生的环境,体型相对较小,壳薄肉嫩。
- 因此,最初,“基围虾”特指在“基围”这种特定养殖方式下养出来的刀额新对虾或近缘新对虾等品种。 它的名字直接来源于其养殖场所——“基围”。
名字的演变与现状的混淆:
- 养殖技术的进步: 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技术的发展(如高位池、工厂化养殖),很多虾(包括刀额新对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囊对虾等)都可以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高效养殖,不再依赖传统的“基围”方式。
- 市场习惯的延续: 虽然养殖方式变了,但“基围虾”这个名字因为历史悠久、知名度高,被市场保留了下来。
- 含义的扩大与模糊:
- 在广东、香港等发源地,“基围虾”仍然比较严格地指代刀额新对虾(有时也包括近缘新对虾),无论它是否真的在基围里养出来的。大家认的是这个品种。
- 在中国北方和内陆许多地区,“基围虾”的含义变得非常宽泛。它常常被用来指代:
- 体型较小的活对虾(尤其是餐馆里常见的活蹦乱跳的小虾)。
- 壳相对较薄较软的对虾。
- 最常见的情况是:它被用来指代中小规格的南美白对虾(尤其是活虾),因为南美白对虾是目前全球养殖量最大、最常见的对虾品种。有时中小规格的日本囊对虾(竹节虾、斑节虾)也会被叫做基围虾。
- 与“海捕虾”的区分: 在市场上,“基围虾”这个名字有时也用来泛指养殖虾,以区别于纯野生的“海捕虾”。
总结来说:
- 起源绝对正确: “基围虾”这个名字最初就是因为这种虾是在基围(一种特定的沿海堤坝养殖场) 里养殖而得名的,特指刀额新对虾等品种。
- 现状复杂化:
- 如今,真正用传统“基围”方式养殖的虾已经很少了。
- “基围虾”这个名字更多变成了一种市场俗称或商品名。
- 它现在主要指的是刀额新对虾这个品种(尤其在南方),或者泛指中小规格、壳薄肉嫩的活体养殖对虾(尤其在北方和内陆,常指南美白对虾)。
- 它不一定意味着虾是在“基围”里养出来的。
所以,当你现在在市场上或餐馆里看到“基围虾”时,心里要明白:
这个名字的
起源确实和“基围”养殖有关。
但你现在吃到的虾,
很可能不是在那种传统基围里养出来的。
它
大概率是:
- 刀额新对虾(如果产地或餐馆比较讲究),或者
- 中小规格的南美白对虾(最常见的情况)。
下次点菜或买虾时,不妨问问店家具体是什么品种,这样能更准确地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