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宿州市中国转运网
详情描述
白虹出现时的光影变化,在传统绘画中是如何被艺术家们呈现的

意象化的处理、象征性的构图和独特的笔墨语言来传达其神韵。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呈现方式:

一、色彩与形态的象征性简化

单色或淡彩渲染

  • 传统绘画受矿物颜料特性限制,难以表现光谱渐变,因此常以白色、淡青或银灰色的弧形色带象征白虹。
  • 如宋代马麟《层叠冰绀图》(传)中,虹霓以一道柔和的白色弧光横跨山涧,通过留白或淡墨晕染,营造朦胧的光感。

线描勾勒轮廓

  • 用纤细流畅的线条(如游丝描)勾画虹的弧形轮廓,内部留白或施以薄彩,体现其透明感。清代袁江《蓬莱仙境图》中的虹桥,便以银线勾形,辅以淡青烘染。
二、光影氛围的间接烘托

以环境映衬虹光

  • 画家通过描绘虹出现时的特殊天象氛围,暗示光影变化:
    • 云气处理:虹周环绕薄云,用淡墨渍染或“飞白”笔法表现云层透光(如明代吴彬《岁华纪胜图·虹见》)。
    • 水雾表现:虹下景物(如瀑布、溪流)以湿笔淡墨渲染水汽,呼应虹的生成条件(如宋代夏圭《溪山清远图》局部)。
    • 天色对比:虹的一端常接深暗雨云,另一端渐入晴空,形成明暗过渡(如清代张崟《虹桥烟雨图》)。

“虚实相生”的光感

  • 白虹本身常作虚化处理,而通过周围景物的实笔反衬其光影:
    • 虹下景物色彩稍显明丽(如新洗的绿树、反光的水面),暗示虹光映照。
    • 虹上天空用淡墨或花青平涂,形成纯净背景,突出虹的亮度。
三、哲学意象的符号化表达

“天桥”或“龙形”隐喻

  • 白虹在道教文化中被视为通天之桥,画家将其形态简化为拱形弧线,连接天地(如元代《朝元图》壁画中的仙桥)。有时在虹端添加祥云、仙人,强化神话色彩。

阴阳调和的象征

  • 《淮南子》载“阴阳交,虹霓生”,故画家常将白虹置于雨霁初晴之景,画面一侧风雨晦暗,另一侧清明开阔,虹弧跨越两者,象征宇宙和谐(如明代戴进《风雨归舟图》中的隐现虹光)。
四、特殊技法与材质运用

绢本设色的微妙效果

  • 在绢底上以蛤粉(白)或云母粉薄涂虹身,利用绢丝透光性,在观赏时随角度变化产生微光,模拟虹的闪烁感。

留白与渍墨技法

  • 通过“计白当黑”,将虹霓处理为纸绢原底的留白弧形,仅以淡墨烘染边界(如清代龚贤山水册页中的虹霓),营造“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光影想象。
五、经典案例解析
  • 宋 佚名《仙女乘鸾图》
    画中鸾鸟穿越云层,身后一道白虹如练,以极淡花青晕染边缘,中央留白,云气以细笔勾卷,烘托出虹光穿透水雾的氤氲感。

  • 明 张路《风雨欲来图》
    黑云压城之际,一道白虹自云隙斜射而出,虹身仅以一笔枯白线勾勒,下方湖面倒影以颤笔表现波光动荡,暗示光影的交织。

结语:非写实而重神韵

传统绘画中的白虹光影,是艺术家对自然之“理”与心灵之“意”的融合:

“不囿于形似,而求气韵生动”
通过象征性的弧线、虚实相生的空间、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表达,将转瞬即逝的虹光升华为永恒的诗意符号。这种表现方式,恰是中国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绝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