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台风“海燕”(国际编号:1330,菲律宾命名:Yolanda)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登陆强度最强、造成灾难最为深重的台风之一。它于2013年11月在西太平洋生成,并以其前所未有的强度和毁灭性的风暴潮重创了菲律宾中部,尤其是莱特省塔克洛班市。
台风“海燕”的关键信息
强度纪录:
- 最大持续风速: 根据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的评估,其1分钟平均持续风速达到了315公里/小时(195英里/小时)。
- 最低中心气压: 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务管理局(PAGASA)在登陆前测得的最低海平面气压为895百帕,这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登陆台风的最低气压(与1969年袭击墨西哥的飓风卡米尔并列)。JTWC评估其最低气压为895百帕。
- 登陆强度: 它以接近巅峰的强度(JTWC评估为305公里/小时)在菲律宾吉万(Guiuan, Eastern Samar)首次登陆,这是全球有可靠记录以来登陆时最强的台风。
灾难性影响:
- 风暴潮: 这是“海燕”造成巨大破坏的主要原因。其超强风力和极低气压在菲律宾中部沿海地区引发了高达5-7米(局部地区报告甚至更高)的毁灭性风暴潮,瞬间吞噬了沿海城镇和村庄。
- 人员伤亡: 官方统计死亡人数超过6300人,另有超过1000人失踪,伤者数万。绝大多数死亡是由风暴潮造成的。
- 经济损失: 损失估计高达数十亿美元,菲律宾中部大片地区的基础设施(房屋、道路、桥梁、机场、港口、通讯、电力)、农业和渔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 受灾人口: 超过1600万人受灾,约400万人流离失所。
气象特点:
- 快速增强: “海燕”在登陆菲律宾前经历了异常迅速的增强过程,得益于极高的海表温度、微弱的垂直风切变和良好的高层流出条件。
- “紧凑”但核心极强: 虽然其环流范围并非最大,但其核心区域(眼墙附近)的风力达到了超乎寻常的强度。
- 路径: 生成后稳定地向西偏北方向移动,横穿菲律宾中部,进入南海后减弱,最终在越南登陆。
“海燕”因其极端强度和造成的巨大灾难,成为全球台风研究和灾害应对的重要案例,也促使菲律宾和国际社会加强了对极端天气事件,特别是风暴潮的预警和防范能力。
回顾全球有记录以来强度极强的台风/飓风案例
评估台风的强度通常基于最大持续风速和最低中心气压。由于观测手段(卫星、飞机探测、地面站)的进步,现代记录(尤其是卫星时代以来)更为可靠。以下是全球范围内强度极强的热带气旋代表(主要集中在西太平洋和大西洋/东太平洋):
台风“泰培” (Tip) - 1979年 (西太平洋)
- 最低气压纪录保持者: 全球有记录以来最低中心气压的热带气旋,JTWC飞机探测测得870百帕(世界气象组织认可)。
- 最大环流: 其环流直径一度超过2200公里,是有记录以来范围最大的热带气旋。
- 最大风速: JTWC评估其1分钟平均持续风速达到305公里/小时(190英里/小时)。虽然强度巅峰发生在开阔洋面上,未以巅峰强度登陆(后期袭击日本时已显著减弱),但其气压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台风“海燕” (Haiyan / Yolanda) - 2013年 (西太平洋)
- 最强登陆台风: 如前所述,以接近巅峰强度(305公里/小时,895百帕)登陆菲律宾,创下全球登陆台风强度纪录。
- 造成灾难性伤亡: 其极端强度和引发的巨大风暴潮造成了骇人听闻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飓风“帕特里夏” (Patricia) - 2015年 (东太平洋)
- 西半球最强热带气旋: 在墨西哥西海岸外海爆发性增强,创下西半球热带气旋的多项纪录。
- 最大风速纪录: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飞机探测测得其1分钟平均持续风速达到345公里/小时(215英里/小时),是全球卫星时代以来实测到的最高风速。
- 最低气压: NHC测得最低气压为872百帕(西半球最低纪录)。
- 登陆强度: 虽然登陆前有所减弱,但登陆时仍为极强的5级飓风(约240公里/小时)。幸运的是登陆点人口相对稀少,且当地提前进行了大规模疏散,损失和伤亡远小于预期。
台风“莫兰蒂” (Meranti) - 2016年 (西太平洋)
- 强台风代表: 巅峰强度时,JTWC评估其1分钟平均持续风速达到315公里/小时(195英里/小时),最低气压890百帕。与“海燕”强度相当。
- 路径: 主要影响巴士海峡和台湾南部(未直接登陆台湾本岛),后以强台风强度登陆中国厦门。对中国东南沿海造成严重破坏。
台风“天鹅” (Goni) - 2020年 (西太平洋)
- 近年最强登陆台风之一: JTWC评估其登陆菲律宾卡坦端内斯省(Catanduanes)前的1分钟平均持续风速达到315公里/小时(195英里/小时),最低气压890百帕,强度堪比“海燕”和“莫兰蒂”。
- 影响: 在菲律宾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后进入南海并减弱,袭击越南。
飓风“艾伦” (Allen) - 1980年 (大西洋)
- 大西洋风速纪录保持者: NHC飞机探测测得其1分钟平均持续风速达到305公里/小时(190英里/小时),至今仍是大西洋飓风的最高风速纪录(与2015年飓风“威尔玛”的阵风纪录不同)。
- 路径: 横扫加勒比海,袭击海地、古巴,最终在墨西哥北部登陆。造成了重大损失。
飓风“威尔玛” (Wilma) - 2005年 (大西洋)
- 大西洋最低气压纪录保持者: NHC飞机探测测得最低气压882百帕,是大西洋有记录以来气压最低的飓风。
- 风速: 巅峰1分钟平均持续风速达到295公里/小时(185英里/小时)。
- 影响: 袭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造成巨大损失。
其他值得注意的极强台风/飓风
- 台风“鲇鱼” (Megi) - 2010年: 强度强,路径特殊,重创菲律宾吕宋岛和中国福建。
- 台风“玉兔” (Yutu) - 2018年: 以超强台风强度袭击美属北马里亚纳群岛(主要是塞班岛和天宁岛),是袭击美国领土的最强热带气旋之一。
- 台风“诺鲁” (Nuri) / 台风“鹦鹉” (Nuri) - 2008年: 曾达到JTWC评估的155kts(约287公里/小时)强度。
- 台风“苏迪罗” (Soudelor) - 2015年: 强度强,影响台湾和中国东部沿海。
重要说明
测量与评估: 不同气象机构(如JTWC, JMA, NHC)使用的风速平均时长(1分钟、2分钟、10分钟)不同,标准也有差异,直接比较风速需谨慎。最低气压是更客观的强度衡量指标之一。
卫星时代: 1970年代卫星广泛应用后,对热带气旋的监测和强度评估才趋于全球覆盖和相对可靠。此前的记录可能不够完整或精确。
登陆强度: “海燕”保持着登陆强度(风速和气压)的全球纪录。“帕特里夏”是西半球最强登陆飓风之一。
灾害程度: 强度最强的台风/飓风不一定是造成伤亡最大的(如“帕特里夏”因疏散及时伤亡小),灾害程度还受路径、登陆地点人口密度、防灾准备、地形(如引发风暴潮)等多种因素影响。“海燕”是极端强度与脆弱地区叠加造成巨灾的典型。
台风“海燕”因其破纪录的登陆强度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在全球台风灾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和“泰培”、“帕特里夏”等案例共同代表了热带气旋所能达到的能量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