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铁塔”确实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名字——它通体由琉璃砖砌成,却以“铁塔”之名流传千年,更在无数次天灾人祸中屹立不倒,成为宋代建筑工艺和匠人智慧的巅峰象征。它的“胜似铁塔”之处,正是由宋代登峰造极的琉璃砖工艺所成就的:
1. “铁塔”之名的由来与误解:
- 外观色泽: 塔身覆盖的琉璃砖,主要采用深褐红色的釉料烧制而成。这种颜色在阳光照射下,尤其在历经风雨氧化后,呈现出深沉、古朴的铁锈红色,远望酷似铁铸,故得名“铁塔”。
- 坚固如铁: 其历经千年风雨、地震、洪水甚至战火而巍然不倒的惊人坚固性,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坚不可摧如铁”的形象。
2. 宋代琉璃砖工艺的巅峰成就:
开封铁塔(开宝寺塔)的建造,是宋代琉璃工艺在建筑领域应用的杰出代表,其传奇之处在于:
-
材料革命:以砖代木,解决根本问题:
- 前车之鉴: 北宋初年,开宝寺内曾建有灵感木塔(喻皓建造),但仅存世数十年即毁于雷火。木塔易燃、易腐、易损的缺点在开封(古汴梁)多水患、多雷电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暴露无遗。
- 创新选择: 为解决木塔的弊端,北宋仁宗时期(1049年)重建时,大胆采用了全琉璃砖仿木结构。这是建筑材料和技术的重大革新,从根本上解决了防火、防腐、耐久的难题。
-
精妙绝伦的仿木结构:
- 技艺核心: 琉璃砖不仅仅是装饰材料,更是结构主体。工匠们用琉璃砖完美地模仿了木构建筑的斗拱、椽飞、瓦垄、角梁、额枋、门窗、栏杆等所有细节。
- 预制构件: 每一块琉璃砖都是根据其在塔体上的位置和功能预先设计、定制烧制的。砖型多达数十种,形状各异,带有榫卯、凹槽、预留孔洞或编号标记,确保在施工时能像搭积木一样精准拼装组合。
- 结构稳固: 这种预制化、标准化的构件生产方式,以及严丝合缝的榫卯连接,使得整个塔身结构异常坚固,浑然一体,具有极强的抗压、抗震能力。
-
登峰造极的琉璃烧造技艺:
- 釉色配方: 主要采用含铁量高的釉料(如赭石),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深沉、稳定的红褐色(铁红釉),不仅模拟了铁色,其釉面致密光滑,防水、防风化、耐酸碱侵蚀的能力极强,是塔身千年不朽的关键保护层。
- 造型工艺: 琉璃砖上的仿木构件细节、佛像、飞天、力士、狮子、花卉等丰富精美的浮雕图案,都需要在泥坯阶段精心雕刻塑形,再施釉烧制。这要求工匠具备极高的雕塑技艺和对高温烧成收缩变形的精准把控能力。
- 烧制难度: 大型、异形、带有复杂浮雕的琉璃构件,在高温窑炉中烧制时极易变形、开裂、釉色不均。开封铁塔所用琉璃砖数量巨大(约50余种,数十万块),且质量上乘,色彩统一,足见宋代官窑琉璃烧造技术的成熟和稳定。
-
严谨科学的建筑设计与施工:
- 地基稳固: 塔基深埋于地下,传说明代掘开塔基发现有“水漫其踝”的记载,但塔身依然稳固,说明基础处理得当(可能采用了桩基等技术)。
- 结构设计: 八角十三层的楼阁式塔,符合力学原理。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分,轮廓优美,重心稳定。虽然塔身因黄河泛滥泥沙淤积和地质原因略有倾斜(向东北倾斜约1.5度),但整体结构依然稳健。
- 精密施工: 数十万块定制琉璃砖在现场的精确拼装,需要极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施工精度,体现了宋代工程管理的卓越水平。
3. “胜似铁塔”的传奇体现:
正是得益于上述宋代琉璃砖工艺的巅峰成就,开封铁塔才真正做到了“胜似铁塔”:
- 千年不朽: 自1049年重建至今,历经近千年风雨沧桑,主体结构保存完好,是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琉璃砖塔之一。
- 水火不侵: 完美解决了木塔易燃的问题,并在黄河多次泛滥、水淹开封城的灾难中幸存(塔基甚至被泥沙淤埋)。
- 震灾不倒: 经历多次破坏性地震(如明嘉靖年间的大地震),塔身虽有损伤(如塔刹震落),但主体结构巍然屹立。
- 战火难毁: 在近代抗日战争中,塔身曾遭日军炮击,留下多处弹痕,但依然没有倒塌,其坚固程度令人惊叹。
总结:
开封铁塔的传奇,是宋代建筑科技、材料工艺和匠人智慧的完美结晶。其“胜似铁塔”的坚固与不朽,核心在于:
材料创新: 以防火、防水、耐久的琉璃砖替代木材作为主体结构材料。
工艺巅峰: 运用登峰造极的琉璃烧造技术(釉色配方、造型工艺、烧成控制),烧制出结构稳固、装饰精美、保护性强的定制琉璃构件。
结构精妙: 采用预制化、标准化的仿木结构琉璃砖进行精密施工,形成极其坚固的整体。
设计科学: 严谨的力学设计和稳固的地基处理。
因此,开封铁塔虽非铁铸,却以其琉璃砖的筋骨,在时间、自然和历史的严酷考验中,证明了自身比钢铁更持久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开封的地标,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琉璃工艺应用于高层建筑的绝世典范和不朽丰碑。宋代的琉璃砖工艺,正是成就这座“铁色琉璃塔”千年传奇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