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对唐代长安城坊市制度的还原堪称精妙,它不仅构建了故事发生的空间框架,更深刻展现了盛唐时期独特的城市管理模式与社会风貌。这种制度是理解唐代城市生活、社会结构和国家治理的关键。
一、 坊市制度的核心:空间分隔与秩序管控
“坊” - 居住区与基层管理单元:
- 封闭式结构: 长安城被纵横交错的街道分割成110个(或108个)规整的矩形“坊”(或称“里”)。每个坊四周筑有高大夯土坊墙,仅设少量(通常2-4个)坊门供居民出入。剧中多次出现的坊门、坊墙、望楼(用于瞭望和传递信号)就是对这一封闭空间最直观的展现。
- 定时启闭: 坊门由坊正(基层管理者)掌管,严格按照官方规定的时辰(以鼓声为号)开启和关闭。白天开启,居民可自由出入;夜晚关闭,实行严格的宵禁。剧中反复出现的“暮鼓”(关闭坊门、实行宵禁的信号)和“晨钟”(开启坊门的信号),以及张小敬等人必须在鼓声结束前进入某坊的紧张情节,正是这一制度的核心体现。宵禁期间无故在街上行走是重罪。
- 基层治理: 坊是城市管理的最小行政单元。坊内设有坊正(或里正),负责本坊的治安、户籍管理、赋税催缴、传达政令、组织徭役等。居民被严格限制在坊内活动,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便于管理的社区生活。剧中靖安司需要协调各坊坊正配合调查,正体现了这种层级管理。
“市” - 官方指定的商业中心:
- 东西二市: 长安城最主要的商业活动被严格限定在东市和西市这两个大型、封闭的特定区域。它们位于城市中心主干道朱雀大街两侧,对称分布。
- 集中管理: 两市同样有围墙和市门,定时启闭(开放时间比坊门长,但依然有严格限制)。市内有井字形的街道,店铺(称为“肆”)按行业分类排列(称为“行”)。剧中对西市场景的描绘,如胡商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流熙攘,生动再现了盛唐国际商业都会的繁华。
- 官方监管: 市署是管理市场的专门机构,负责登记商户(市籍)、征收商税、管理物价、监督度量衡、维持市场秩序、检查商品质量(尤其是禁止违禁品流通)。剧中涉及的商品交易、胡商聚集、以及官方对市场的掌控力,都源于此制度。
二、 坊市制度如何还原盛唐城市管理与社会风貌
展现严密的城市管控体系:
- 坊市制度是唐代中央集权在城市空间管理上的极致体现。它将居民的生活空间(坊)和商业活动空间(市)严格区分并加以物理隔离(坊墙市墙),再通过时间管制(宵禁、市门启闭)实现对社会流动的精确控制。
- 剧中靖安司追查狼卫的过程,高度依赖对坊门、市门开关时间的把握,以及对坊内、市内人员流动的限制,突显了这种制度对维护治安、追捕罪犯的强大功能。望楼系统的信息传递,也依赖于这种封闭空间内的定点瞭望。
- 这种制度有效防止了大规模人群无序聚集,降低了社会动荡的风险,是盛唐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石之一。
反映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 坊的等级差异: 不同坊的居民身份地位差异显著。皇城宫城附近的坊(如剧中多次提及的“光德坊”靖安司所在地)多居住权贵、官员;靠近东西市的坊多住富商;偏远或环境较差的坊则住平民甚至贫民。剧中通过不同坊的环境、人物活动(如平康坊的声色犬马与普通坊的市井生活)展现了这种社会分层。
- “市籍”的歧视: 商人被列入专门的“市籍”,社会地位低于士农,其活动被严格限制在市内,且子孙不得参加科举(中唐后有所松动)。剧中张小敬对商人的态度,以及某些官员对商人的轻蔑,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
勾勒独特的市井生活画卷:
- 坊内生活: 白天坊门开启后,坊内街道成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公共空间,有小型的杂货铺、酒肆、手工业作坊(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邻里关系密切。剧中对何孚家所在坊的日常场景有所展现。
- 市井繁华: 东西两市是城市最富活力的地方,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丝绸、瓷器、香料、珠宝、马匹等)和商人(胡商尤其突出)。这里不仅是贸易中心,也是信息交流、文化娱乐(如杂耍、说书)的场所。剧中西市的场景是盛唐国际化、商业化、世俗化风貌最集中的体现。
- 夜禁下的寂静与暗流: 宵禁后,整个城市(除特殊区域如皇城、部分权贵府邸)陷入沉寂,街道空无一人。这种表面的宁静下,剧中也展现了权力运作(如靖安司通宵查案)、地下交易(如“地下长安”的暗示)和秘密活动(如狼卫的阴谋)在暗处涌动,形成鲜明对比。
体现盛唐的开放与包容(在制度框架内):
- 虽然空间管理严格,但东西两市作为官方指定的开放窗口,展现了唐王朝对国际贸易和外来文化的极大包容。胡商、胡店、胡风(饮食、音乐、舞蹈、宗教)在两市乃至部分坊内(如设有波斯寺、祆祠的坊)非常活跃。剧中大量的胡人角色、胡风元素,正是盛唐“胡风弥漫”的真实写照。这种开放是在国家严格管控下的有序开放。
三、 戏剧化处理与历史真实的微妙平衡
- 紧凑化与视觉化: 剧中对长安城进行了艺术浓缩,重点突出主要坊市(如靖安司所在的光德坊、狼卫藏身的修政坊/昌明坊、繁华的西市、鱼龙混杂的平康坊等),并通过高耸的坊墙、密集的望楼、繁华的市井场景等强化视觉冲击,使观众直观感受坊市制度的空间特征。
- 对宵禁制度的极致运用: “十二时辰”的时间设定,将“宵禁”这一制度的压迫感和叙事张力发挥到极致。主角们必须在有限时间内穿越不同坊市,每一次坊门开合都牵动人心,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节点。
- 对“地下”空间的想象: 剧中暗示的“地下长安”通道系统(如葛老掌控的部分),是艺术虚构,旨在表现严格制度下可能存在的秘密空间和非法活动,也隐喻了社会表里之间的复杂性。历史上长安城地下主要是排水系统(如剧中也有展现的“暗渠”),并无如此庞大的秘密网络。
- 对管理机构的集中化: 靖安司作为一个能在全城调动资源、权限极大的临时机构,是戏剧性集中处理的需要。现实中,长安城的管理权分散在多个衙门(京兆府、左右金吾卫、御史台、各坊坊正、市署等),协调难度更大。
总结:
《长安十二时辰》通过对坊墙、坊门、望楼、东西市、宵禁鼓声、坊正角色、市井百态等元素的细致刻画和戏剧化运用,成功还原了唐代长安城坊市分离、封闭管理、定时启闭、等级分明的核心特征。它不仅构建了一个极具真实感和压迫感的叙事空间,更深刻揭示了盛唐时期:
强大的国家机器对城市空间和居民生活无孔不入的
精密控制。
森严的社会等级在空间分布上的清晰体现。
在严格管控下依然迸发出的惊人活力与繁华,尤其是在作为开放窗口的东西两市。
国际化大都市特有的多元文化交融景象。
这种制度是理解盛唐社会稳定、商业繁荣、文化辉煌以及其背后严密治理逻辑的一把钥匙。剧中对其的还原与演绎,是展现盛唐独特城市文明与社会风貌最为成功的部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