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黄冈市中国转运网
详情描述
葛根在历史文献中有哪些记载?古今对其认知的演变过程分享

葛根在中医药历史中有着悠久的应用记载,其认知经历了从早期药用、食用拓展到现代药理研究的演变过程。以下是其在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及古今认知的演变分析:

一、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1. 汉代以前:药用起源
  • 《神农本草经》(东汉)
    首次将葛根列为“中品”,记载其功效:

    “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此时已认识到葛根具有清热、生津、解表的作用,尤其针对发热、口渴等症状。

2. 魏晋南北朝:功效拓展
  • 《名医别录》(陶弘景,南北朝)
    补充葛根“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明确其解表发汗的功效,成为治疗外感表证(如感冒发热)的重要药物。
    同时记载葛根可“生根捣汁饮,解温病发热”,说明鲜葛根的应用。
3. 唐宋时期:应用细化
  • 《药性论》(唐代)
    强调葛根“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用于热病呕吐、消化不良。
  • 《本草拾遗》(陈藏器,唐代)
    新增解酒毒的功效:“消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
  • 《太平圣惠方》(宋代)
    收录葛根治热痢的方剂,如“葛根黄连黄芩汤”,用于湿热腹泻。
4. 明清时期:理论升华
  •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
    系统总结葛根功效:

    “散郁火,解酒毒,利二便,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并记载其植物形态:“蔓生,取根入药……春采根,夏采花。”
    提出葛根可“升阳止泻”,成为治疗脾虚泄泻(如泄泻伴有发热)的关键药物。

  • 《本草备要》(汪昂,清代)
    归纳葛根“升胃气,止渴生津”的作用,强调其“透疹”功效,用于麻疹初期疹出不畅。
二、古今认知的演变 1. 古代认知:从解表到综合调理
  • 解表退热:早期主要作为“解肌发表”药,治疗外感发热(如伤寒、温病初起)。
  • 生津止渴:用于热病伤津(消渴、烦渴),如《伤寒论》中“葛根汤”治项背强痛伴口渴。
  • 升阳止泻:明清时期发展出“煨葛根”用法,治疗脾虚久泻(如七味白术散)。
  • 透疹解毒:用于麻疹透发不畅,及解酒毒、食毒。
2. 近现代研究:成分与药理突破
  • 活性成分发现(20世纪后):
    分离出葛根素(Puerarin)、大豆苷元(Daidzein)等黄酮类化合物,成为研究焦点。
  • 药理机制明确
    • 心血管保护:葛根素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脑供血(用于冠心病、高血压)。
    • 降血糖/抗氧化:调节血糖、清除自由基(辅助治疗糖尿病)。
    • 解痉退热:抑制平滑肌痉挛,缓解项背僵痛(如颈椎病)。
  • 临床应用拓展
    • 治疗突发性耳聋(葛根素注射液)、更年期综合征(调节雌激素样作用)。
    • 开发保健食品(葛根粉、葛根茶)用于日常调理。
3. 现代争议与再认识
  • 丰胸功效争议
    葛根含植物雌激素(大豆苷元),民间认为可丰胸,但缺乏临床证据,中医典籍亦无此记载。
  • 毒性警示
    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腹胀、恶心,《本草正》提醒“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慎用”。
  • 资源保护
    野生葛根过度采挖引发生态问题,推动人工种植(如“葛根之乡”湖北钟祥)。
三、演变特点总结 时期 核心认知 应用扩展 汉唐 解表退热、生津止渴 外感热病、消渴症 宋明 升阳止泻、透疹解毒 脾虚泄泻、麻疹不透 清代 综合调理(解酒、和胃) 酒毒伤胃、湿热痢疾 近现代 心血管保护、降糖、抗氧化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保健 当代 药食同源与成分精细化利用 保健食品、提取物制药 四、关键文献与方剂示例
  • 经典方剂
    • 《伤寒论》葛根汤(风寒表实+项背强痛)
    • 《小儿药证直诀》七味白术散(脾虚泄泻+煨葛根)
  • 现代制剂
    葛根素注射液(改善微循环)、葛根芩连片(湿热泄泻)。

葛根从《神农本草经》的“解诸毒”到现代心脑血管保护药的演变,体现了传统经验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其“药食同源”特性也使其成为中医养生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