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勘探技术正是他们最核心、最强大的“透视眼”。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探测地下结构。
基本原理:利用地震波的“旅行信息”
人工激发地震波:
- 勘探人员在地表(陆地)或水面(海洋)使用可控震源(如炸药、重锤、震源车、空气枪等)制造一个微小的、可控的“人工地震”,产生地震波(主要是纵波P波)。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
- 这些地震波会向地下深处传播。
- 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取决于岩石的弹性性质(如杨氏模量、泊松比)和密度。通常,岩石越致密、越坚硬,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快。
- 关键点:当地震波遇到不同岩石的分界面(岩性界面、断层、不整合面等)时,由于上下岩石的速度和密度不同,一部分能量会按照类似于光学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发生反射和折射。
接收反射/折射波:
- 在地表(或海底)按照一定规则布置大量的高灵敏度传感器(称为检波器或地震检波器)。
- 这些检波器像“耳朵”一样,专门捕捉从地下各个分界面反射或折射回来的地震波信号(主要是反射波法应用最广)。
记录“旅行时间”:
- 每个检波器精确记录下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地下某个界面、再反射(或折射)回到该检波器所用的时间(称为双程旅行时)。同时记录下地震波的振动特征(波形、振幅、频率等)。
数据处理与成像(关键环节):
- 收集到的原始数据是海量的、充满噪音的单个检波器记录(称为地震道)。
- 通过复杂的计算机处理流程(包括去噪、静校正、动校正、速度分析、叠加、偏移归位等):
- 去除环境噪音、仪器噪音等干扰。
- 校正地表起伏和近地表低速层的影响。
- 最关键的一步是确定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的传播速度(建立速度模型)。
- 将来自同一地下反射点的信号(分散在多个相邻地震道上)叠加起来,增强有效信号,压制随机噪音。
- 偏移处理: 这是成像的核心。利用速度模型,将反射信号“归位”到其真实的地下空间位置,消除因波前扩散和倾斜界面造成的假象,最终形成清晰反映地下岩层几何形态和物性变化的地震剖面图或三维地震数据体。
地质解释:
- 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分析处理后的地震图像(剖面图、水平切片图、立体显示等)。
- 他们识别连续或断续的反射同相轴(代表岩层界面),分析反射波的振幅、频率、连续性等特征。
- 结合已知的地质知识、测井资料、岩石物理参数等,推断:
- 地层的埋藏深度、厚度、倾角、褶皱形态。
- 断层的位置、性质、断距。
- 可能存在的构造圈闭(如背斜、断块)。
- 岩性变化(如砂体、页岩、灰岩的分布)。
- 流体性质(如油、气、水的识别有时可通过振幅异常“亮点”或“暗点”等间接指示)。
- 最终目标是绘制地下地质构造图,评估油气或其他矿产资源的潜力。
核心思想总结
- “主动照明”: 主动发射信号(地震波),而不是被动等待天然地震。
- “听回声”: 记录从地下界面反射/折射回来的信号。
- “测时间”: 精确测量信号往返的时间。
- “算速度”: 通过分析数据反演地下波速结构(这是成像的基石)。
- “画地图”: 利用时间和速度信息,结合反射点的空间位置,绘制出地下的“结构图”和“属性图”。
应用场景
地震波勘探技术应用极其广泛,是资源勘探和工程地质调查的支柱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勘探: 这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用于寻找有利的储层构造(背斜、断块等),圈定油气藏范围,评估储量,优化钻井井位(探井、开发井)。
煤炭勘探: 探测煤层的深度、厚度、起伏形态,查明影响开采的地质构造(断层、陷落柱等)。
地热资源勘探: 寻找热储构造(如断裂带、裂隙发育带),圈定有利区域。
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探: 探测与成矿有关的地质构造、岩体边界、控矿断裂等,尤其在覆盖层较厚的地区。
工程地质调查:- 大型工程建设(水坝、核电站、桥梁、隧道): 查明基岩埋深、风化层厚度、隐伏断层、溶洞、软弱夹层等,评估场地稳定性和地基承载力。
- 近地表调查: 探测地下管线、空洞、古墓、考古遗址、地下水位、土壤分层等。
- 地质灾害调查: 探测滑坡体结构、潜在滑动面。
地下水勘探: 寻找含水层(如砂层、砾石层、裂隙带),圈定富水区。
科学研究:- 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研究: 深地震测深探测莫霍面、岩石圈结构。
- 活动断裂探测: 研究断层的深部形态和活动性。
- 海洋地质研究: 探测海底地形、沉积层结构、天然气水合物等。
-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监测: 监测注入地下的CO₂的运移范围和封存状态(时移地震/四维地震)。
技术特点与局限性
- 优点: 探测深度大(从几米到几十公里),分辨率相对较高(尤其浅层),能提供连续的地下剖面/三维图像,对构造形态反映清晰。
- 局限性/挑战:
- 成本高昂(尤其是三维地震和复杂地区勘探)。
- 在复杂构造区(如高陡构造、逆掩断层、盐丘侧翼)和强横向变速区,成像难度大,精度受影响。
- 对岩性和流体性质的直接识别能力有限,需要结合其他资料(测井、地质、岩石物理)。
- 浅层分辨率高,深层分辨率随深度降低。
- 在城镇、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域施工受限。
- 数据处理解释高度依赖专业知识和经验。
总之,地震波勘探技术通过“制造小地震-聆听大地回响-精确计时-反演速度-绘制地下蓝图”这一系列步骤,使地质勘探员能够“看穿”地下岩层,揭示地球内部的奥秘,为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提供至关重要的地下信息。它是现代地质勘探不可或缺的“透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