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anea capillata)确实是海洋中令人惊叹的巨型生物,以其巨大的体型和超长的触手闻名于世,堪称寒冷海域的“温柔巨兽”和顶级捕食者之一。
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惊人的体型:
- 伞状体直径: 这是水母的主体部分。狮鬃水母拥有世界上已知最大的水母伞状体。最大记录个体直径可达惊人的2.3米(约7.5英尺),甚至更大。通常个体在1米左右也很常见。
- 触手长度: 这是它最著名的特征。狮鬃水母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动物触手。最大记录个体的触手长度被可靠地测量到36.6米(120英尺)!即使在中等大小的个体中,触手长度也常常超过10米(33英尺)。你提到的35米是一个接近最大记录的、非常准确且惊人的数字。
独特的形态:
- 伞状体: 呈扁平的圆盘状或钟形,颜色多变,从浅黄色、橙色到深红色、紫红色甚至栗色都有,通常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变深。伞状体边缘有8组边缘瓣(lappets),每组之间有一个感觉器(rhopalium)。
- 口腕: 位于伞状体下方中央,是进食器官。狮鬃水母的口腕非常发达,呈皱褶状,像浓密的“鬃毛”一样垂下来(这也是其名字“狮鬃”的由来)。这些口腕同样具有刺细胞,能帮助捕捉和制服猎物。
- 触手: 数量极其庞大。它的触手并非从伞状体边缘直接长出,而是从位于伞下中央的口腕之间延伸出来的。这些触手细长、粘稠且高度分枝,形成一个巨大、密集且几乎隐形的“死亡陷阱”网。每条主触手又分出许多小分支,大大增加了其覆盖面积和捕食效率。
致命的武器 - 刺细胞:
- 狮鬃水母的触手和口腕上密布着数百万个刺细胞。
- 每个刺细胞内含有一个微小的、充满毒液的刺丝囊。当猎物(如小鱼、浮游生物、其他水母、甚至小型甲壳类)触碰到触手时,刺丝囊会瞬间弹出,将毒刺刺入猎物体内并注入神经毒素。
- 这种毒素能迅速麻痹甚至杀死猎物,使其无法逃脱。对人类来说,蜇伤通常非常疼痛,可能引起红肿、皮疹、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等症状,虽然罕见致命,但需要及时处理,严重时应就医。不过,由于其活动区域主要在寒冷开阔水域,与人类游泳区重叠较少,因此伤人事件相对其他近岸水母(如箱水母)要少。
寒冷海域的霸主:
- 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寒冷海域,包括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北极海域。它们喜欢开阔的远洋环境,但有时也会被洋流带到近岸。
- 生态位: 作为体型巨大的肉食性水母,狮鬃水母在其生活的冷水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顶级捕食者的角色。它们庞大的触手网能高效地过滤和捕获大量浮游生物和小型游泳生物。它们的存在对控制这些猎物的种群数量有重要影响。
- 天敌: 尽管体型巨大,但并非没有天敌。大型鱼类(如翻车鱼)、海龟(尤其是棱皮龟,它们似乎对水母毒素有较强抵抗力)以及一些海鸟都可能捕食狮鬃水母,尤其是幼体或较小的个体。
生活史:
- 狮鬃水母的生活史包括水母体和息肉体两个阶段(世代交替)。
- 水母体(有性世代): 就是我们看到的巨大漂浮个体。它们是雌雄异体,在水中释放精子和卵子,受精后发育成浮浪幼虫。
- 浮浪幼虫: 会沉降到海底,附着在硬质基底上,发育成水螅体(polyp)。
- 水螅体(无性世代): 像一个小海葵,能通过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在环境适宜时(通常是春季),水螅体会进行横裂生殖,像叠罗汉一样分裂出一系列碟状幼体。
- 碟状幼体: 脱离水螅体后,逐渐发育成微小的水母,然后不断生长,最终成为庞大的成年个体。成年狮鬃水母的寿命通常不超过一年,在夏季繁殖后就会死亡。
体型与环境:
- 有趣的是,狮鬃水母的体型似乎与其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生活在最寒冷水域(如北极)的个体往往能达到最大的尺寸(包括伞径和触手长度)。而在相对较温暖的海域(如大西洋或太平洋的南部边缘),个体通常要小得多。
总结来说,狮鬃水母是:
- 世界上最大的水母(按伞状体直径和生物体总长度衡量)。
- 拥有地球上已知最长的动物触手(可达35米以上)。
- 寒冷开阔海域(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北极)的顶级捕食者。
- 依靠庞大、高度分枝、布满剧毒刺细胞的触手网捕食。
- 拥有复杂的生活史(水母体和水螅体世代交替)。
- 寒冷环境塑造其巨型体态的关键因素。
它那飘逸的巨大“鬃毛”和难以察觉的致命长触手,使其成为寒冷深邃海洋中一道既美丽又令人敬畏的奇观,无愧于“寒冷海洋巨兽”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