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不同季节藻华的差异及其形成规律,是理解这一自然现象及其潜在影响的关键。藻华的形成是光照、温度、营养盐(主要是氮、磷)、水体稳定性(分层、水流)以及藻类本身生理特性等多种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因素都随季节发生显著变化。
一、不同季节藻华的差异
春季:复苏与初始爆发
- 特点:
- 藻类组成: 常以硅藻为主(如小环藻、直链藻),有时也有部分绿藻(如小球藻)。硅藻适应较低水温,在营养充足时快速繁殖。
- 规模与强度: 通常是年度首次较大规模爆发,但强度可能不如夏季。
- 颜色: 水体常呈黄褐色或棕色(硅藻特征)。
- 形成原因:
- 光照增强: 日照时间增长,强度增加。
- 水温回升: 水温达到适合藻类生长的阈值(通常>10-15°C),新陈代谢加快。
- 营养盐充足: 冬季积累的营养盐(来自底部沉积物释放、径流输入)在春季变得可利用。春季融雪和降雨增加,带来大量陆源营养盐(农业肥料、生活污水)。
- 水体混合: 春季风浪可能仍较大,水体上下混合,将底层营养盐带到透光层供藻类利用。
- 竞争者少: 浮游动物(藻类的主要摄食者)数量可能尚未达到高峰。
夏季:高峰期与潜在危害
- 特点:
- 藻类组成: 蓝藻(蓝绿藻) 成为绝对优势种,尤其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如微囊藻、鱼腥藻、束丝藻)。绿藻也可能大量出现。在海洋中,甲藻水华(赤潮)也常见。
- 规模与强度: 全年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的藻华期。易形成厚厚的水华层,甚至堆积在岸边。
- 颜色: 蓝绿色、绿色(蓝藻、绿藻),有时是红色或褐色(甲藻赤潮)。
- 危害性: 风险最高。蓝藻水华常产生强效肝毒素(如微囊藻毒素)或神经毒素,威胁饮用水安全、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大量藻类死亡分解导致严重缺氧,引发“死区”和鱼类大量死亡。产生异味物质,影响景观和旅游业。
- 形成原因:
- 高温: 水温达到全年峰值(通常>20-25°C),非常适合蓝藻等嗜热藻类生长。
- 强光照: 日照时间长且强度大。
- 水体分层: 强烈的阳光加热表层水,形成显著的温跃层。表层暖水轻,底层冷水重,上下层水体几乎不混合。这导致:
- 表层藻类“困”在光照充足的表层,快速增殖。
- 底层营养盐无法补充到表层,表层营养盐被快速消耗。
- 蓝藻的竞争优势: 在营养盐(尤其是氮)被耗尽后,许多蓝藻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气,获得持续生长的氮源。它们具有气囊(伪空泡),可以调节浮力,始终停留在光照最佳的表层。它们能产生毒素,抑制竞争者(其他藻类、浮游动物)和捕食者。
- 相对稳定的天气: 夏季风力可能较小,有利于水体分层维持。
秋季:转变与次高峰
- 特点:
- 藻类组成: 硅藻可能再次占据优势(如直链藻、冠盘藻),蓝藻比例下降。甲藻在海洋中也可能形成水华。
- 规模与强度: 可能出现次高峰,但通常规模小于夏季。持续时间可能较短。
- 颜色: 黄褐色或棕色(硅藻为主)。
- 形成原因:
- 水温下降: 水温开始降低,不再最利于蓝藻(嗜热),但仍在硅藻适宜范围。
- 光照减弱: 日照时间和强度减少。
- 营养盐补充: 秋季风雨增多,可能打破水体分层(秋季翻塘),将底层富含营养盐的冷水带到表层,为硅藻等提供“营养脉冲”。同时,秋季径流也可能带来新的营养盐输入。
- 蓝藻优势减弱: 低温、光照减弱和可能的混合限制了蓝藻的浮力调节和生长速度。
冬季:低谷期
- 特点:
- 藻类组成: 藻类生物量显著降低。可能以耐寒的硅藻(如冰藻)或某些甲藻为主。在较温暖的地区或特殊年份(暖冬),也可能有少量水华。
- 规模与强度: 极少发生大规模、有害的藻华。藻类活动处于全年最低水平。
- 颜色: 水体通常较清澈,无明显异常颜色。
- 形成原因:
- 低温: 水温低(通常<10°C甚至结冰),绝大多数藻类生长极其缓慢或停滞。
- 弱光照: 日照时间短,强度弱。
- 营养盐限制: 虽然底层营养盐可能积累,但低温和弱光限制了藻类的吸收利用。
- 水体混合: 冬季大风和降温常导致水体完全混合,藻类被带到光照不足的深层。
二、藻华形成的核心规律
营养盐是基础(尤其是磷和氮): 这是诱发和维持藻华的根本前提。过量的营养盐输入(来自农业径流、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大气沉降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为藻华提供了“燃料”。
磷通常是淡水藻华的最主要限制因子,
氮在海洋藻华和淡水蓝藻后期(当蓝藻固氮时)也非常关键。
光照和温度是引擎: 充足的光照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适宜的温度(通常在15-30°C之间,因藻种而异)加速藻类的代谢和分裂繁殖。季节变化直接调控着这两个关键物理因子。
水体稳定性(分层)是放大器:- 分层: 夏季的强分层将藻类“锁定”在光照最佳的表层,并阻止底层营养盐补充,这种“光肥分离”对蓝藻等优势种特别有利。分层也加剧了底层的缺氧。
- 混合: 春季和秋季的混合将营养盐带到表层,触发水华。冬季的完全混合则抑制藻类生长。
水文条件影响输运和滞留: 水流速度慢、滞留时间长(如湖泊、水库、海湾)的水体,藻类细胞不易被冲走,更容易积累形成水华。强水流(如河流)则不利于水华形成。
藻类生理特性决定竞争优势: 不同藻类有不同的生长速率、营养需求、耐温范围、浮力调节能力、抗逆性(如耐低光、耐低温)以及产生毒素的能力。这些特性决定了它们在特定季节和环境条件下能否成为优势种(如夏季蓝藻靠浮力和固氮取胜)。
生物相互作用: 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可以抑制小型藻类,但通常无法有效控制大型丝状蓝藻或有毒藻类,有时甚至因摄食压力降低而间接促进水华。病毒和细菌也会影响藻类种群动态。
人类活动是主要驱动因素: 现代大规模的藻华,尤其是严重的有害藻华,主要是人类活动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气候变化(如变暖、极端天气事件)也在改变藻华发生的季节、频率、强度和地理分布。
总结
- 春季: 水温回升+光照增强+营养盐充足 → 硅藻水华(黄褐色)。
- 夏季: 高温+强光+稳定分层+蓝藻竞争优势 → 蓝藻水华高峰期(蓝绿色,危害最大)。
- 秋季: 水温下降+光照减弱+混合带来营养盐补充 → 硅藻次高峰(黄褐色)。
- 冬季: 低温+弱光+完全混合 → 藻华低谷期。
理解这些季节差异和形成规律,对于预测、监测、预警和治理有害藻华至关重要。控制营养盐(特别是磷)的输入,是预防和减轻藻华最根本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