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芜湖市中国转运网
详情描述
近距离观察荔蝽:除了外观,它的活动规律还有这些特点

近距离观察荔蝽(荔枝椿象),除了其盾牌状、黄褐色带黑斑的显著外观外,其活动规律和行为特点也非常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烈的季节性活动规律:

  • 越冬: 这是荔蝽最显著的活动特点之一。深秋气温下降后,成虫会寻找避风、温暖、隐蔽的场所进行越冬。常见地点包括:
    • 树皮裂缝、树洞内(尤其喜欢荔枝、龙眼树本身)。
    • 建筑物缝隙(屋檐下、窗框缝隙、墙缝)。
    • 枯枝落叶层下。
    • 石缝、土块下。
  • 越冬期: 整个冬季(通常在11月到次年3月左右),成虫处于蛰伏状态,不食不动,代谢极低,依靠体内储存的脂肪维持生命。此时它们往往聚集在一起,形成越冬群。
  • 出蛰与活动高峰: 早春气温回升稳定后(通常在3-4月,具体时间因地域气候而异),越冬成虫开始苏醒并爬出越冬场所。它们首先会飞到寄主植物(荔枝、龙眼)上取食,补充能量,然后进入繁殖期春季(开花期至幼果期)和夏季(果实膨大期)是荔蝽全年活动最活跃、危害最严重的时期

取食行为与危害特点:

  • 刺吸式口器: 使用针状的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组织。
  • 偏好嫩梢、花穗、幼果: 特别喜欢吸食荔枝、龙眼等寄主植物的嫩芽、嫩梢、花穗、幼果汁液。对幼果的危害尤其严重,会导致果实畸形、脱落或品质下降(“火炭病”)。
  • 分泌防御性臭液: 这是荔蝽最臭名昭著的特点之一。 当受到惊扰(如被触碰、被天敌攻击)时,成虫和若虫会立即从胸部腹面的臭腺开口处喷射出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液体。这种臭液:
    • 是有效的化学防御手段,能驱避鸟类、蜥蜴等捕食者。
    • 对人体皮肤、眼睛有刺激性,接触后可能引起红肿、疼痛甚至灼伤感。近距离观察或处理时务必格外小心!
    • 喷到果实或叶片上会形成褐色坏死斑,影响商品价值。

繁殖与若虫行为:

  • 产卵: 春季交配后,雌虫将卵块产在寄主植物的叶片背面(偶尔在叶面或嫩梢上)。卵粒呈圆形,淡绿色或黄绿色,排列整齐(通常14粒左右),非常显眼。
  • 若虫孵化: 卵孵化后,初孵若虫(1龄)常聚集成团,停留在卵壳附近或叶片上,不取食或取食量很小。
  • 若虫群聚性: 低龄若虫(1-3龄)具有强烈的群聚性,常常十几只甚至几十只聚集在一起取食。随着龄期增长,群聚性逐渐减弱。
  • 若虫取食与蜕皮: 若虫也通过刺吸式口器取食嫩梢、幼果汁液。经历5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若虫同样具有分泌臭液的能力。
  • 若虫警戒色: 低龄若虫体色鲜艳(如橙红色、深蓝色),常带有黑色斑纹,这被认为是一种警戒色,警告捕食者它们有毒或难吃(与臭液防御相关)。

扩散与移动能力:

  • 飞行能力: 成虫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但通常飞行距离不远。主要用于在寄主植物间短距离迁移、寻找越冬场所或新的取食点。越冬后出蛰和寻找越冬场所是飞行活动的高峰期。
  • 爬行: 成虫和若虫主要依靠爬行在树冠内或树间移动。它们的爬行速度中等。
  • 扩散: 种群扩散主要依靠成虫的飞行和人为携带(如苗木、果实运输)。

防御机制:

  • 化学防御: 分泌臭液是其核心防御手段(详见第2点)。
  • 物理防御:
    • 假死: 当受到突然的强烈震动或干扰时(如用力摇动树枝),成虫和若虫会立即收缩附肢,从枝叶上掉落地面装死(假死性),待危险过去后再爬走。这是近距离观察或物理防治时常见的行为。
    • 保护色: 成虫的盾形身体和褐色带斑的体色,使其在树皮和枝叶间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保护色)。

总结其活动规律的关键特点:

  • 明显的越冬习性(群聚越冬)。
  • 活动高峰与寄主物候期高度同步(春夏季危害最烈)。
  • 强烈的化学防御(臭液喷射)。
  • 若虫显著的群聚性和警戒色。
  • 产卵于叶背,卵块排列整齐易识别。
  • 具有假死性。

近距离观察时,务必注意避免惊扰导致其喷射臭液。了解这些活动规律对于预测其发生期、进行有效监测和科学防治(如在越冬期清园、卵期释放寄生蜂、若虫群聚期喷药等)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