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烟台市中国转运网
详情描述
为什么有些年份梅雨来得早或晚?揭秘气候波动的奥秘

梅雨季节的早晚变化是多种气候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气候系统的波动性和复杂性。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大气环流、海温异常等“气候振荡”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奥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和位置:

  • 核心角色: 梅雨的形成本质上是由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主要由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输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至日本南部一带持续交汇、对峙造成的。副高是这场“对峙”的“导演”和“舞台搭建者”。
  • 来得早的原因:
    • 副高位置偏北偏西且强度偏强: 如果春季副高就比常年同期更偏北、偏西,并且强度较强,它会更快地将暖湿气流向北推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其北侧的西南气流也更强劲,更容易与冷空气相遇,导致梅雨提前开始。
    • 冷空气势力偏弱或撤退快: 如果北方冷空气势力较弱或者春季结束得早,暖湿气流能更快地占据主导并北推,也会导致梅雨提前。
  • 来得晚的原因:
    • 副高位置偏南偏东且强度偏弱: 如果副高迟迟不北抬,或者位置偏东,强度较弱,那么暖湿气流就无法有效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暖湿气团与冷空气的交汇区就难以在长江流域稳定建立,导致梅雨姗姗来迟。
    • 冷空气势力强且持久: 如果春季冷空气势力异常强大且持续时间长,它会持续压制暖湿气流的北进,使得冷暖交锋的主战场长期停留在华南地区(导致华南前汛期延长),长江中下游的梅雨自然就延迟了。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 厄尔尼诺事件: 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变暖。
    • 通常影响(次年): 厄尔尼诺发展次年(尤其是强厄尔尼诺),西太平洋副高往往偏南偏弱,导致输送到长江中下游的暖湿水汽不足,冷空气也相对活跃,常常导致梅雨推迟、减弱甚至“空梅”
  • 拉尼娜事件: 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变冷。
    • 通常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往往偏北偏强,有利于将更多暖湿气流输送到长江中下游,同时冷空气路径也可能偏东,使得冷暖对峙更易在长江流域发生,常常导致梅雨偏早、偏强、持续时间长

印度洋海温异常:

  • 印度洋偶极子: 当出现正IOD(西印度洋暖、东印度洋冷)时,会增强印度洋向东亚的水汽输送,有利于副高西伸北抬,可能促进梅雨提前或增强
  • 印度洋整体海温: 整个印度洋的持续偏暖(称为印度洋暖池),也能为东亚夏季风提供更多水汽来源,影响梅雨强度和位置。

中高纬度环流异常(西风带活动):

  • 阻塞高压: 如果在中高纬度(如乌拉尔山、鄂霍次克海)形成强大的阻塞高压系统,它会改变西风带的正常路径,使得冷空气更容易以特定的路径南下(例如,阻塞在鄂霍次克海常导致冷空气偏东路径南下影响日本附近,间接影响梅雨),或者使得天气系统移动缓慢,延长梅雨期。
  • 西风带波动(Rossby波): 西风带中的大型波动(槽脊系统)的位置和强度,直接影响冷空气南下的路径和强度,从而影响冷暖交汇的位置和梅雨的开始时间。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

  • 青藏高原作为巨大的热源,其春季融雪的快慢、地表感热的强弱,会影响亚洲季风的爆发时间和强度。高原积雪多、融化慢,感热弱,可能延迟夏季风爆发和推进,间接导致梅雨推迟。反之,积雪少、融化快,感热强,可能促进夏季风提前爆发和北推,导致梅雨提前

热带季节内振荡:

  • 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是一种向东传播的热带大气波动,周期约30-60天。当MJO的对流活跃中心移动到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时,会显著增强该区域的上升气流和对流活动,从而加强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可能触发或加强梅雨降水,影响其开始时间

全球变暖背景:

  •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持水能力增强(温度每升高1°C,持水能力增加约7%),极端降水事件增多。这可能导致梅雨期间降水强度增大。同时,气候变暖也可能影响大气环流模式(如副高的形态、位置、强度),改变季风环流,从而影响梅雨带的长期位置和入梅、出梅时间的变化趋势(例如,有研究认为梅雨带整体有北抬趋势)。

总结来说:

梅雨早晚的“奥秘”就在于驱动梅雨的关键环流系统(主要是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位置受到多种不同时空尺度气候振荡(如ENSO、IOD、中高纬阻塞、MJO等)和外部强迫(如全球变暖、青藏高原热力)的共同调制。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有的起促进作用,有的起抑制作用,最终的综合效果决定了某一年副高何时能稳定地推进到合适的位置,并与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形成稳定的对峙局面,即决定了梅雨何时开始(入梅)和何时结束(出梅)。气候预测的挑战性也正源于此复杂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不确定性。